義大利資訊網

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美國留學生要比英國留學生牛?
2022.1.12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learning.sohu.com/20181215/n558298756.shtml"

原標題:為什麼會有人認為美國留學生要比英國留學生牛?本標題來自知乎熱榜的知友提問,原問如下:為什麼會有人認為美國留學生要比英國留學生牛?題主是英國本科生,在美帝交換1年。碰到很多同來交換的同學,幾乎各個想要申請美帝的研究生,但少之又少的人說要考慮申請英國,然后周圍的圈子給我的感覺就是,去美國留學的覺得去英國留學的水。。。為什麼呀,因為我發現本科生美帝的師資不如英國,題主在的uc某校,大三的課基本是postdoc或是新畢業的老師。但是倫敦的學校里面,老師基本是年紀挺大的Prof.。然后有人說英國碩士1年水的,又貴。美帝也有不少牛校的碩士是1年的呀,價格也死貴啊?不懂真不懂。陳思煒老師解答:看了幾樓各家評論,我想先做2點補充,再通過6個“爭議點”展開來做一些分析。本文共7126字,由于內容點較多,為便于讀者理解,特整理大綱供預覽:我要補充的2點:1.我們在比較的是“平均水平”或者說“群體概念”a.提供圖1-1:學生整體質量對比示意圖:學校AVS學校Bb.提供圖1-2:學生整體質量對比示意圖:學校AVS學校B2.我們在比較時需要參考“不同時期”這個變量因素我要展開的針對6個“爭議點”的分析:1.英國留學的學制短所以培養的學生質量差?2.英國的世界名校數量比美國少很多所以整體教學水準低?a.提供圖2:我整理的各世界大學排名的評量標準和各指標的比重b.提供圖3-1,3-2,3-3:是我整理的2019兩份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單c.提供圖4:職場上以金融機構為代表的用人單位篩選求職者普遍參考的重要標準d.提供圖5-1,5-2,5-3,5-4:是各國和各國大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數量3.本科階段和碩士階段,英國學校整體的門檻比美國學校要低,所以生源差?4.英國過于看重申請者的成績,流失不少優秀學生,美國則不同,故此消彼長?5.畢業后留英比留美難,投資回報難,即便如此還去英國說明水平不行?6.人才是國家實力的基礎,教育實力是人才培養的前提,所以美國強于英國。a.提供圖6-1:2018各國以貨幣為單位計價的GDP排名(單位:10億美元)b.提供圖6-2:2017世界主要國家國民財富排行榜(單位:億美元)我要補充的2點:1.我們在比較的是“平均水平”或者說“群體概念”我所理解的樓主所問的問題是在對比兩個國家中國留學生的平均水平孰高孰低,而不是一刀切地在問“為什麼(任何一個)美國留學生都比(任何一個)英國留學生要牛。”有的知友或許也是這么理解的,但根據我的觀察,很多并不是。所以,我們在比較的是“平均水平”或者說“群體概念”,指的是說,舉例:學校A的留學生整體上比學校B的更優秀,但是單獨1對1比較學生個體,找出學校B里的比學校A的優秀的肯定是有一定比例的。我畫了2張圖,大家自行感受理解一下,以后就別著急去說“誰說學校A的學生比學校B的好?我身邊學校B的學生在XX公司做什麼,而學校A的幾個都是怎么怎么樣了”圖1-1:學生整體質量對比示意圖:學校AVS學校B圖1-2:學生整體質量對比示意圖:學校AVS學校B2.我們在比較時需要參考“不同時期”這個變量因素針對很多樓里提到的“我身邊的XXX就是XXX畢業的,一樣不比XXX差”:在不同的年份去海外留學的學生整體質量是有差異的,隨出國留學人數逐年增長,留學生的平均質量是在下降的,教育產業化商業化、國內中產階級崛起后支付能力提升帶來了這些增長。所以今后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時,請看一下這位海歸是哪年出的國,你對比的另一個海歸呢?然后再下結論不遲。言歸正傳:美國留學生VS英國留學生?結合樓主的問題描述,我們把問題分解開成為:1.美國本科留學生VS英國本科留學生2.美國碩士留學生VS英國碩士留學生3.美國博士留學生VS英國博士留學生這里我主要就接觸相對較多、受眾也相對更廣的1和2(本科、碩士)的比較做一些分析,博士范疇的平均水平比較建議可以參照各類學術數據,這里不做展開。我想就以下6個“爭議點”點做一些展開,通過這些點來做一些思考:1.英國留學的學制短所以培養的學生質量差?傳統觀點認為:因為本科教育階段,英國除蘇格蘭地區的學制為四年學制以外,其他地區本科都是三年學制,碩士教育階段,英國是一年學制;而美國方面,正常的本科階段(不討論那些兩年制的拿準學士學位的本科教育)是四年學制,碩士階段大部分是2年學制。所以學習時間短代表學到的知識相對就少,所以教育質量英國比美國高。個人認為:這個觀點句里的“相對”這樣的概念倒是比較合理的,但是這個“合理”的前提至少需要是兩國的教育質量非常接近,當然了,后邊我會列舉一些數據,表達我理解中的美國教育質量整體上(平均實力上)強于英國。這里要注意的是我在最前面提到的“對比科學性”和“避免一刀切”,在這個傳統觀點里所提的美國碩士階段大部分2年制這個情況目前已經在不斷發生變化,首先美國目前商學院所開設的商科碩士95%以上都縮短成了“壓縮的”1年制(壓縮學制后要修完對應碩士項目所需的學分數和原本2年制是相同的),其次大部分英國的大學(特別是G5之外的大部分)碩士階段1年制項目實質上真正的在校時間差不多只有9個月左右(比如今年9月開學,明年4月可以不呆在學校了),其余時間可以不待在學校,這些時間給學生用來寫dissertation(畢業論文),而美國大部分學校1年制是7-8月開學(有的5-6月就開始了,有些國內的本科生還沒拿到學位,美國的一些碩士已經開始上課了),到第二年暑期8月上完課拿學位,前后差不多12個月。但是,我說的一直是“大部分”,所以自然也有英國比美國學制長的情況,比如美國一些常春藤名校的個別碩士項目也有9個月就能畢業的(比如耶魯和康奈爾),而英國牛劍和帝國理工的大部分碩士項目是整整12個月的。2.英國的世界名校數量比美國少很多所以整體教學水準低?傳統觀點認為:從各類世界大學排名來看,美國大學所占的比重更大,也就是學校數量遠超英國,2019USNEWS世界大學排名里前100大學美國要占50+,英國占10所,前50大學里美國占35所,英國占5所,2019QS全球大學排名里前100美國占33所,英國占18所,前50美國占19所,英國占8所。所以認為美國大學的教育質量比英國的高。也有知友提出,英國大學歷史悠久,擁有的諾貝爾獎得主也非常多,劍橋大學出過過去牛頓這樣的大咖,20世紀還有霍金這樣的現代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個人認為:學術能力確實是學校教育質量的最重要參考指標,所以不論世界大學的排名有多少種,其中學術的比例均是占到大部分的。順便提一句,諸如獎項類的絕對數量比較方面,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參考一下這些累計數字各國分別是在哪些時間段獲得的?集中度如何?畢竟,我們在討論的問題是針對“現在”,至少是當代,對吧。這邊我提供一些參考給大家,大家自行參考并做一些思考,多比較多批判思考,我在部分圖中做了一些標記,各位也可以做一些屬于自己的。下圖2:我整理的各世界大學排名的評量標準和各指標的比重下圖3-1,3-2,3-3:是我整理的2019兩份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下圖4:職場上以金融機構為代表的用人單位篩選求職者普遍參考的重要標準下圖5-1,5-2,5-3,5-4:是各國和各國大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數量圖1-1:各世界大學排名的評量標準和各指標的比重圖2-1:2019QS世界大學排名榜單圖2-2:2019USNEWS世界大學排名TOP1-30圖2-3:2019USNEWS世界大學排名TOP33-53圖3:某金融機構各部門對應屆生教育背景的要求圖4-1: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圖4-2:2018全球各國諾獎累計得主人數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2017全球各國諾獎累計得主及每千萬人口比例圖4-3:全球累計獲得諾貝爾獎的教職工及校友總數前20大學排名圖4-4:全球各國累計菲爾茲獎獲得者人數3.本科階段和碩士階段,英國學校整體的門檻比美國學校要低,所以生源差?傳統觀點:在本科階段,美國TOP20的大學在每年錄取的中國學生人數約200+,英國TOP2的每年錄取中國學生人數在差不多250+?在碩士階段,英國有不少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都不需要提交GMATGRE成績,而美國排名靠前名校幾乎都需要GMATGRE等成績,門檻高低決定整體素質。個人認為:單純以錄取中國學生的絕對人數高低并不能得出兩者之間整體孰優孰劣的結論。之前我寫過的這篇可以參考:【JHU-MSF】從10個中國學生到400+,發生了什麼?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不禁要問的是:學生多?那么老師人數呢?師生比顯然也是一個比較有參考意義的數據,曾經的一份2016年的數據顯示,THE(TIMESHIGHEREDUCATION)發布師生比例最佳的世界大學排名Top100(Top100universitieswiththebeststudent-to-staffratio)中主要是美國的大學,緊隨其后的是日本的學校機構,英國沒有任何一所大學上榜!而此列表可是包括了北美,歐洲,亞洲和中東地區23個國家的教育機構。盡管如此,師生比、錄取人數、門檻都只是眾多參考因素中的三類,并不能從中得出什麼結論。4.英國過于看重申請者的成績,流失不少優秀學生,美國則不同,故此消彼長?傳統觀點認為:本科階段,以成績論英雄那一套不知把多少牛人硬推向了美國?也不知吸納了多少高分低能的(理論遠勝過應用和創新)選手?中國學生考A-LEVEL只要選對了科目,大多拿個好分數難度不是太高,且拿到好分數情況下(平均分等其他條件也足夠)不提牛劍能不能進,至少帝國理工、UCL基本是可以進的,相比之下申請美國,SAT、SAT2等即便拿了高分又能保證什麼呢?研究生碩士階段,英國持續按照以分數論英雄的理念,對各個申請者的畢業院校背景、平均分要求進行各類劃分,不論申請者在其他方面如何優秀,但凡平均分沒能達到學校要求一律不考慮(確切來說是幾乎不可能考慮),有些學生在雙非本科學校拿了90多的平均分,最后還是競爭不過平均分80的985學生。個人認為:以分數是否達標作為學生錄取的必要條件之一確實會擋住不少優秀的申請者,上述傳統觀點里提到的情況我舉些例子,碩士階段,我們曾幫助的二本背景、各項成績都一般、沒有全職工作經驗被哈佛大學MBA錄取的案例,以及GPA2.16被美國前30水準的大學錄取且拿到了14獎學金,以及數以近40例二本三本背景的學生被美國前10前3大學錄取的案例,其中有不少不單是雙非背景且GPAGMATGRE等成績上也有短板(比如最近的2018年6月來自雙非本科院校的C同學以640GMAT,3.1GPA,7分雅思拿到了美國TOP3哥倫比亞大學的錄取)可以說明一些問題。5.畢業后留英比留美難,投資回報難,即便如此還去英國說明水平不行?傳統觀點認為:英國從2012年開始取消了PSW工作簽證的發放,所以英國留學生非常難留下,出國留學花的是美元和英鎊,但如果畢業后沒機會賺美元和英鎊,那么“投資”收回“回報”的難度就大大增加了。個人認為:首先,投資回報這個概念倒也不應該只看“短期內是不是能以最少的時間來收回投資”,我們應當抱著“對學生的未來長期職業發展做投資的心態”,如果學生在留學后找到了自己的熱衷熱愛領域,那么即便畢業伊始薪資等收入不如家長們和世俗預期,也不必給太大的壓力和下結論,在每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過程中“均值回歸”的理論是普遍適用的,這邊不做展開,感興趣可以之后了解一下這個概念。其次,其實更有甚者,是把“投資回報率”和“性價比”概念混淆的,以“性價比”的理念來考慮留學方向的選擇,具體來說:性價比其實指的就是在你明確可選項有哪些的時候,選出這些里面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性價比。然而,你們想過嗎,性價比高代表最適合嗎?當然不一定,這跟咱們的目標是高度掛鉤的:比如你的目標是3年后盡可能地獲得高收入,那么你現在花100萬留學有機會叁年后獲得年薪100萬的水準,和你現在花30萬有機會叁年后獲得40萬的年收入水準,是不是“性價”比例上,投資回報率是后者更高?但根據你的目標,其實應該是前者更匹配呢?所以,雖然對留學生來說畢業后留下來在英國確實困難,但并不能一刀切地僅因為這個因素就下“都這樣了,還去英國?看來是門檻夠不到美國的沒辦法。”這樣的結論。我舉個例子,如果對于打算留學后要馬上回國發展的學生,家庭條件一般,申請背景極佳,劍橋和哈佛同時錄取,留學費用預計相差小幾十萬人民幣,你覺得他是不是“至少”也有可能會選劍橋?(因為我不想說他一定會選劍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主要原因是什麼?其實就是差不多優秀的申請者在選擇去哪個國家留學的時候會考慮很多學校教育質量以外的因素,諸如治安、生活成本、學費、文化偏好、當地是否有親人、移民和留下就業政策、家人影響等。其三,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優秀留學生其實都選擇了畢業后就回國發展。而在過去的20年間,美國作為吸引中國留學生留美甚至入籍的強勢方身份也在不斷加速變得尷尬,所以原本赴美留學相比赴英留學在留學生畢業就業上的“優勢”也在逐漸縮小。這里提到的美國的一些情況我做簡要延伸,并提供參考資料供之后再了解:2000年以前,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絕大部分希望留在美國,事實上大部分留學生留在了美國,其中STEM類(Science,Tech,Engineering,Math類學科方向)比例最高。(當時赴美留學門檻高,大部分留美學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2008-2017,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中最精英的部分(約占總人數的5%-10%)選擇畢業后留在美國發展的越來越少,且呈加速下降趨勢。*在以上事實下,以2008-2017年和2017至今(以2017年年中為分水嶺)美國做了2件事情:1.2008-2017為吸引優秀的國際學生(中國學生是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留美,美國不斷加速、加幅放寬STEM類專業學生在美國畢業后的OPT期限,從最初的12個月,延長17個月至29個月,后又再次延遲7個月,總計長達36個月。*OPT是美國授予國際留學生在結束學生身份后給予的短期留美工作的一種臨時工作簽證,如果留學生能得到雇主的擔保,則可以在一年內申請抽取H1B長期工作簽證,但此簽證以“搖號抽簽”形式進行,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增加OPT至三年,則每個申請者理論上擁有了3次抽簽機會,大大降低了因為“運氣不佳”造成的人才流失。2.2017年年中期,美國開始一連串組合拳“限制中國為代表的留學生”,包括:在2017年12月,Trump就發布了《NationalSecurityStrategy》來限制“高精尖科學類學科方向”的海外留學生進入;Trump在同年4月簽署過一份“抵制海外產品、雇傭本國公民”的行政命令,其中強調要通過更“苛刻“的流程手段來審核H1Bvisa的申請者;2018年5月,美還通過了一項引發極大爭議反響的法案,因為其中授權了相關部門停止向中俄朝伊人才計劃學者的發放獎學金的條款;2018年10月,又有消息稱美國多方正在向Trump和其他官員做工作,意在推動“禁止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這項提議。以上現象體現美國強勢方、轉為從絞盡腦汁“挖”人才,再到意識到徒勞無功“留不住”人才,繼續演變到心灰意冷開始“反擊”的過程。相關參考:為什麼留美之后要回到中國發展?6.人才是國家實力的基礎,教育實力是人才培養的前提,所以美國強于英國。傳統觀點認為:由國力倒推人才,再有人才倒推教育,國家強則教育強。個人認為:我先提供兩幅圖中的數據供大家參考。圖6-1:2018各國以貨幣為單位計價的GDP排名(單位:10億美元)圖6-2:2017世界主要國家國民財富排行榜(單位:億美元)我相信以上兩幅圖就是傳統觀點里提到的“倒推邏輯”的根源——國家實力的兩類代表性較強的數據。乍一看這樣的數據,是不是不少人要對傳統觀點的判斷表示認同了呢?且慢,我們再回顧一下:1.我們討論的似乎不是兩個國家的教育質量之高下吧?我們討論的是兩國的中國留學生的平均水平對嗎?所以怎么能夠根據上2圖就得出結論呢?2.之前的5點里面我其實已經有舉過一些例子了,告訴了大家在我看來,優秀的學生不論去哈佛還是劍橋最終還都會是優秀的學生,但學生在選擇去什麼美國還是英國的時候,參考因素是五花八門的,有時候,應該說有很多時候他們參考的并不是和教育質量相關的因素,也有很多時候,家長、家庭、家族對學生的選擇起到了很大的影響。綜合以上2個補充點和6個爭議點的展開:各位還覺得“英美兩國哪國的留學生更牛”這個問題可以得出答案嗎?有時候,看看美國人辦的USNEWS和英國人辦的QS排名,開心就好,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愛做的事,做最好的自己,就挺好。作者基本簡介:?SiweiChen(陳思煒)l世為教育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l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民進上海高教聯合委員會會員l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杰出校友,經濟學學士、金融學碩士l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校外導師,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客座教授l暢銷書籍《方向的力量:商科職業規劃》作者(2014首版,2018修訂版)l曾全職供職于迪拜主權財富基金-迪拜世界資本(PE-私募股權投資)l曾全職供職于歐洲最大投行瑞士銀行(UBS)投行部l“陳老師職業規劃私塾”創始人兼首席講師l知乎“陳思煒”運營者兼專欄作家、荔枝微課“知己職彼”專欄主講人(原創音頻課程第一發布平臺)、微信公眾號“知己職彼”(原創文章第一發布平臺)、在行“首批百單行家”(1對1職業規劃咨詢預約平臺)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想邀請你幫我做兩件事:點一下「贊同」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個內容關注我和我知乎(陳思煒)的專欄,持續關注職業規劃、職業發展優質內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責任編輯:

關鍵字標籤:2021美國大學排名

詳細的義大利介紹,提供義大利旅遊義大利自由行等精選行程,並有所有義大利相關資訊如美食景點、購物、必買商品、住宿地點完整分享,提前體驗義大利的異國魅力。